首頁 » 周志建《情緒治療》—情緒不能管理,而是覺察與觀照

周志建《情緒治療》—情緒不能管理,而是覺察與觀照

by Vernier

去年生日,好友佩秋送我周志建老師的新書《情緒治療》作為生日禮物,感謝她送我這麼棒的禮物!經歷長達一年多的自我對話,我終於慢慢長出了一點力量,但也知道,還有太多傷痛是被我暫時擱置,還未能有力量處理,它們沒有消失,還在潛意識底層蠢蠢欲動,有些我自己知道,還沒有能力去面對,但我想,還有更多跟隨我更久的印痕,在我不知道的某處,以各種身心上的反應,或我極度敏感的莫名按鈕,悄悄留下線索,等候著我有一天去面對與完成。

之前就很喜歡志建老師的書,也因此覺得敘事治療很有力量,說故事的時候,我們有力量、有意識的重新建構我們的過去,藉由這樣的重建構,過去事件雖然無法真正回到過去改變,曾發生的已經發生,但我們可以改變心裡對事件的詮釋,以不同的情緒去面對,也許從抱怨、怨恨、憤怒,改為看到這事件背後藏著的禮物,進而感恩。

當我們能開始訴說,也終於能夠直面以對過往的事件或創傷。

《情緒治療》中,志建老師更進一步創建BEST創傷療癒法這樣的治療方式,是結合身體(Body)、情緒(Emotion)、故事(Story)的創傷療癒(Trauma theraphy)。

我一直覺得,人的身心靈是不可分割的整體,但我們經常將它們切斷,視為獨立的狀態般忽視彼此的關聯。傳統教育,總是要我們壓情緒,哭,經常是不被允許的。記得我和妹妹小時候,每次一哭,父親總是非常緊張地用高壓的方式,試圖阻斷我們繼續落淚,我們沒有被允許表達情緒的權力,妹妹甚至被壓抑到,可以一直落淚卻哭的無聲無息。哭被父親認為是「弱者」的表現。(我現在知道,他一定也是從小被這樣教育著,男人有淚不輕彈;只有軟弱的人才會哭;男孩子要堅強勇敢…)那高壓的態度跟表現,讓我覺得他甚至是「害怕」我們哭的,只要我們哭泣狀態不停止,他的身體表現出來的樣態就是焦躁焦慮。

而在求學或工作歷程中,有項特質常是被師長或上司所期待,那就是「情緒管理」,我們被鼓勵(要求)要讓自己不受情緒的控制,要快速「管理」情緒,要在發生各種壓力事件下,還能不讓「情緒」影響表現,但是,情緒真的能被「管理」嗎?我很認同志建老師書中所說的:情緒過不去,關係好不了。情緒過不去,身體不會好。

黃維仁博士說,我們不記得的事,影響我們更大!各種創傷的痛苦會一直「黏附」在身體裡,時不時冒出頭來戳刺我們一下。但我們往往不知道他的存在。

書中許多案例讓我心有戚戚焉,感同身受,我經常感覺自己不夠好、缺乏安全感。原來,幼年時候經常目睹父母嚴重爭吵,也是一種創傷,要承認這些事,好難,因為全部都被包裝在「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」、「棒下出孝子」、「不打不成器」這些冠冕堂皇的教條之下。

以孝順為名帶給人們的壓抑和創傷,其實最傷、也最痛。~By《情緒治療》

原來,情緒勒索、帶著威脅的要求、忽視,或雖沒有真的打下去,但張牙舞爪的恫嚇,其實也是一種虐待,不見得一定要受到肢體傷害或性侵害才是虐待,我們抱持的「否認態度」,也順便否認了自我的存在。許多地雷與情緒按鈕,都可能是身體記憶的經驗,創傷的恐懼情緒再現。

書中提到,這些沒有處理完的情緒,一直潛伏在身體裡,「卡住」能量,成了各種長年病痛,折磨身心。透過BEST療癒工作坊與手療的溫暖力量,一個個肩頸疼痛、腰酸背痛在面對到過去的記憶與釋放情緒之後,不藥而癒。

我想,等到力量再累積多一些,我也該鼓起勇氣報名志建老師的工作坊,好好面對自己的過往,練習書中提到的,與自己和解:承認並接受自己所有的經驗和情緒。

You may also like

Leave a Comment